鎌倉大仏殿光徳院
基本資訊
- 景點名稱
- 鎌倉大仏殿光徳院
- 所在地
- 〒248-0016 神奈川縣鎌倉市長谷四丁目2號28之1
- 交通方式
- 江ノ島電鐵「長谷站」步行7分鐘
JR鎌倉站東口巴士乘車處搭乘大佛方向的巴士於「大佛前」下車步行1分鐘
JR鎌倉站西口步行30分鐘 - 停車場
- 請使用周邊的有料停車場。
- 營業時間
- 開門
4月至9月
上午8時到下午5時30分
10月至3月
上午8時到下午5時
入場必須在閉門前15分鐘到達 - 費用
- 一般、中・高中生 300 元
小學生 150 元
大佛胎內的參觀費 50 元 - 聯絡方式
- 電話號碼:0467-22-0703
- 官方網站
地圖
詳細資訊
鎌倉大仏殿高徳院(大異山高徳院清淨泉寺〈しょうじょうせんじ〉)是位於鎌倉市長谷的淨土宗寺院,以國寶「銅造阿彌陀如來坐像」,即所謂的鎌倉大仏為本尊。雖然創建的確切時期和情況仍有許多不明之處,但自江戶時代以來,由淨土宗高僧·祐天上人及養國上人等重新興建後,一直延續至今。淨土宗以法然上人為宗祖,並認為「南無阿彌陀佛」的念佛可以令所有人都能得到阿彌陀如來的救度。高德院的阿彌陀如來坐像被傳承為祈求武家政權與百姓安寧,以及所有人得到救助所建造。
■ 造立的歷史與「籠罩在謎中的大仏」
鎌倉大仏被分類為「金銅佛」,即在銅合金鑄造的像表面上施以金箔與金漆的佛像。《吾妻鏡》有記載造立始於1252年(建長4年),這一年被視作大仏造立的基準年。然而,作者、實際的製作體制以及鑄造的詳細過程等至今仍不明朗,仍有許多謎團未解。 《吾妻鏡》中還提到1252年前的1238年(曆仁元年)有「大仏堂事始」的記載,表示在幕府的命令下進行募款。因此,鎌倉大仏的造立被認為是鎌倉幕府主導的結果。據說最初造的是木造大仏,並於1243年(寛元元年)完成了大仏及大仏殿。然而約10年後,其後被重新製作成現在的金銅仏,具體原因與詳細情況仍不明,為鎌倉大仏的歷史留下了重大謎團。
■ 規模與結構 ― 日本的代表性大仏
鎌倉大仏的像高約11.3米(座高11.31米),包含基座的總高約達13.35米,重量約為121噸。其威儀雄偉與奈良·東大寺的盧舍那佛並列為「日本三大大仏」之一,也是鎌倉唯一的國寶佛像。大仏的內部為空洞結構,支付參觀費後可以進入胎內。胎內的內壁留下了格子狀的鑄造痕跡,約有40次合金的痕跡可見。為了連接和加強各鑄造部分,運用了稱為「鋳繰(いからくり)」的技術,讓人可感受到鎌倉時代的高度鑄造技術。此外,大仏的背面有兩個開口,是為了在鑄造時取出土和模具而設置的,現在作為胎內參觀時的採光窗。
■ 大仏殿的崩壞與「露座的大仏」
最初鎌倉大仏安置在大仏殿內,但自14世紀起,因屢次自然災害導致建築損壞。《太平記》和《鎌倉大日記》有記載在1334年(建武元年)和1369年(應安2年)遭遇大風害,以及1498年(明應7年)大地震和海嘯導致大仏殿受到重大損害。隨著災害的積累,大仏殿失去,大仏自16世紀以後演變為當前露座的形態。 院內大仏周圍遺留下56基大型基石。創建初期的大仏殿被認為是用60基基石支撐的,其中56基至今仍存。從這些基石的規模,可以看出當時的大仏殿是非常大的建築。雖然災害摧毀了寺廟,但大仏像本身卻免於倒塌,並在江戶時代中期由祐天上人和養國上人進行修復和再興,並整備為高德院。
■ 佛像的特徵與美麗
鎌倉大仏除了由於其規模的龐大,其美麗的造型也獲得高度評價。從優雅的鼻梁到平滑相連的眉毛,靜謐的視線和微微的微笑,都兼具柔和與高貴。有人指出其寫實表現及希臘雕塑的元素,使其體現了鎌倉時代的力量與洗練相融合的形象。 髮型的「螺髮」整齊地排列著小突起,象徵著開悟者的智慧。眉心表現有稱為「白毫」的白色漩渦,從中發出慈悲與智慧的光芒。此外,至今在表面仍能見到微弱的金箔痕跡,據傳在造立時全身閃耀著金色光輝。
■ 手印與佛教意義
大仏的雙手在膝上靜靜交疊,這是「上品上生印」的印相。象徵阿彌陀如來的淨土往生時最高的位階,表現出深沉的冥想與安詳的開悟境地。佛像有「三十二相八十種好」的理想身體特徵,大仏的均衡姿態中也可見到這美的元素。
■ 文學與鎌倉大仏
鎌倉大仏因其美麗與雄偉,成為許多文學作品的題材。歌人·與謝野晶子留下名詩:
「鎌倉也好,佛像也好,釋迦牟尼正是美男」
此詩碑立於境內。此外,還有三座文學碑散佈,使人得知鎌倉大仏自古以來就是文化與藝術的象徵。
■ 境內的觀光亮點
高德院境內有安置於仁王門的強大仁王像,及回廊上懸掛的巨大「大草鞋」等多處看點。「大草鞋」長約1.8米,重約45公斤,象徵著「希望大佛能走遍日本各地,為人民帶來幸福」的心願,由茨城縣常陸太田市的孩童會每三年奉納一次。
■ 現代鎌倉大仏的重要性
時至今日,自造立已經超過750年,鎌倉大仏仍受到跨越國籍與宗派的許多民眾的喜愛。作為佛教東傳的象徵,不僅是一處觀光地,也成為與心靈靜謐共處的場所,吸引大量的參拜者。背靠後光山的綠意,微微前傾的悠然身影,持續給予來訪者深深的安慰和敬意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