镰仓大佛殿光特院
基本信息
- 景点名称
- 镰仓大佛殿光特院
- 所在地
- 〒248-0016 神奈川县镰仓市长谷4丁目2番28号
- 交通方式
- 从江ノ岛电铁「长谷站」步行7分钟
从JR镰仓站东口巴士乘车处搭乘往大佛方向的巴士,在「大佛前」下车步行1分钟
从JR镰仓站西口步行30分钟 - 停车场
- 请使用周边的收费停车场。
- 营业时间
- 开放时间
4月〜9月
上午8点〜下午5点30分
10月〜3月
上午8点〜下午5点
入场须在闭门前15分钟到达 - 费用
- 一般,中・高中生 300 日元
小学生 150 日元
大佛胎内的参观费 50 日元 - 联系方式
- 电话号码:0467-22-0703
- 官方网站
地图
详细信息
镰仓大佛殿高德院(大异山高德院清净泉寺)是位于镰仓市长谷的一座净土宗寺院,以国宝“铜造阿弥陀如来坐像”,即所谓的镰仓大佛为本尊。虽然建立的确切时间和情况仍不明朗,但在江户时代,由净土宗高僧祐天上人和养国上人等人重新兴建以来,作为净土宗寺院一直沿袭至今。净土宗以法然上人为宗祖,教导人们通过称念“南无阿弥陀佛”来获得阿弥陀如来的救赎。据说高德院的阿弥陀如来坐像是为祈求武家政权与民众安宁,以及所有人的救赎而建造的。
■ 建造的历史与“被谜团笼罩的大佛”
镰仓大佛是由铜合金铸造,其表面镀上金箔或金漆,属于“金铜佛”。北条得宗家的正史《吾妻镜》中记载,造立于1252年(建长4年)开始,并认为这一年是大佛造立的基准年。然而,作者、实际的制作体制、铸造的详细流程等仍不为人知,至今仍有许多谜团存在。《吾妻镜》中还提到,在1252年之前的1238年(历仁元年)已经开始“大佛堂事始”,并记录了幕府的命令下进行的募捐。这一记录表明镰仓大佛的造立得到了镰仓幕府的主导。最初建造的是木造大佛,传说在1243年(宽元元年)大佛和大佛殿已完成。大约十年后,现今的金铜佛被重新制造,但其原因和详细情况尚不清楚,留下了镰仓大佛历史上的重大谜团。
■ 规模与结构 ― 日本代表的大佛
镰仓大佛的像高约11.3米(坐高11.31米),包括台座的总高约为13.35米,重约121吨。其雄伟的姿态与奈良东大寺的卢舍那佛并列为“日本三大大佛”之一,也是镰仓唯一的国宝佛像。大佛内部为空心结构,观众支付门票后可以进入胎内。在胎内的内壁上,留有格状的铸造痕迹,显示出大约40次铸铜的痕迹。为了连接和加固各铸造部分,采用了被称为“铸织”的技术,令人感受到镰仓时代高度的铸造技术。此外,大佛的背面有两个开口,用于铸造时取出土和模具,现在作为胎内观光时的采光窗。
■ 大佛殿的倒塌与“露座的大佛”
镰仓大佛最初安放在大佛殿内,但自14世纪以来,由于多次自然灾害,堂宇遭到损坏。《太平记》和《镰仓大日记》中记载了1334年(建武元年)和1369年(应安2年)的强风灾害,以及1498年(明应7年)的大地震和海啸,造成大佛殿受到严重损害。这些灾害叠加导致大佛殿的消失,而大佛则在16世纪以后以现在的露座姿态继续存在。寺院内大佛周围保留着56基大的基石。创建初期的大佛殿被认为是用60基基石支撑的,其中现存56基。根据这些基石的规模,可以看出往日的大佛殿是一座非常大的建筑。虽然遭受灾害堂宇失去了,但大佛像本身却幸存下来,后来在江户时代中期由祐天上人和养国上人进行了修复和重建,发展成为高德院。
■ 佛像的特点与美丽
镰仓大佛不仅因其规模而受到高度评价,其美丽的造型也备受赞誉。弓状的鼻梁顺滑地连接着眉毛,静静低垂的水平眼神,微微微笑的嘴角,展现出柔和与高贵的气质。其写实的表达与希腊雕塑的元素相结合,融合了镰仓时代特有的力量与精致。头发造型的“螺发”整齐排列着小突起,象征着开悟者的智慧。眉心有被称为“白毫”的白色漩涡,象征慈悲与智慧的光芒。此外,现在仍可见到表面微弱的金箔残留,传说当时整尊佛像闪烁着金色光芒。
■ 手印与佛教的意义
大佛的手静静地在膝上交叠,这是一种称为“上品上生印”的手印。象征着往生于阿弥陀如来净土时的最高位,表现出深刻的冥想与平和的觉悟境界。佛陀有被称为“三十二相八十种好”的理想身体特征,大佛的匀称身姿中也可看到其美的元素。
■ 文学与镰仓大佛
镰仓大佛因其美丽与雄伟而被众多文学作品所提及。歌人与谢野晶子留下了名句:
镰仓虽乎佛陀 然而释迦牟尼
美男不在 夏木立顺
寺院内竖有此句的碑文。另外,还有三座文学碑分布在周围,显示出镰仓大佛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与艺术的象征。
■ 寺院的看点
高德院境内有众多看点,包括安置在仁王门的威武仁王像,以及回廊上挂着的巨大“大香串”等。大香串长约1.8米,重约45公斤,心愿是希望“大佛能在日本各地巡游,为人民带来幸福”,由茨城县常陆太田市的儿童会每三年奉献一次。
■ 现代镰仓大佛的意义
自造立以来已有750多年,镰仓大佛如今受到跨越国籍和宗派的众多人们的喜爱。作为佛教东传的象征,镰仓大佛不仅是旅游地,更是许多参拜者内心宁静的场所。背靠后光山的绿色,微微前倾的宁静姿态不断给到访者带来深沉的安慰和敬意。

